宋太祖的一些资料?

bgdae 2017-3-18 1809

最新回复 (4)
  • ecolt -949318363秒前
    引用 2
    历史人物之宋太祖赵匡胤 :         宋朝开国皇帝宋太祖,即赵匡胤。   赵匡胤之父赵弘殷少时骁勇异常,擅长骑马、射箭。在后唐作战时有功,深得唐庄宗信赖,后汉时官拜护圣军都指挥使。   后周太祖郭威起兵推翻后汉建立后周。赵弘殷又在郭威和周世宗柴荣手下效力,先后任铁骑第一军都指挥使,检校司徒,统率禁兵。   宋太祖赵匡胤是赵弘殷的第二个儿子,但骑马、射箭的本劣诩在其父之上。后汉天雄军节度使郭威招兵买马时,他投至麾下谋了一个职位。   郭威建立后周,赵匡胤积功升任定国节度使、殿前都指挥使,与父亲赵弘殷一同统领禁兵。周世宗临终时,拜他为检校太傅、殿前都点检,成为禁军的最高统帅。周恭帝即位后,改任他为归德军节度使,检校太尉。   第二年,在率军北上抵御北汉途中,赵匡胤被部下拥立为皇帝。因归德军为古宋国的疆域,又是宋州,赵匡胤就以宋为国号,建立宋朝,定都开封,从此开始了赵姓三百余年的统治天下的历史,他即是宋太祖。   赵匡胤当上皇帝后,制定了先易后难,先南后北的统一策略,为彻底结束唐末五代的割据局面,他采取了很多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为后来封建国家的统一提供有益的借鉴。         “烛影斧声”与宋太祖之死           宋太祖赵匡胤于公元960年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做了17年皇帝,到公元976年便撒手归西了,正史中没有他死亡的明确记载,《宋史·太祖本纪》中的有关记载也只有简单的两句话:“帝崩于万岁殿,年五十。”“受命杜太后,传位太宗。”因此他的死一直是一个不解之谜,为历史留下了又一桩悬案。 司马光的《湘山野录》中记载,开宝九年十月,那天天气极为寒冷,宋太祖赵匡胤急唤他的弟弟晋王赵光义进入寝宫,宋太祖斥退旁人,只留下他们两人自酌自饮。酒过三巡,已是夜深了,他见晋王赵光义总是躲在后边,极其害怕,自有几分得意。见殿前雪厚几寸,便用玉斧刺雪,还不时对他弟弟说:“太容易了,真是太容易了。”当夜赵光义依照没走,留宿于禁宫。第二天天快亮时,禁宫里传出宋太祖赵匡胤已经死了的消息。赵光义按遗诏,于灵柩前即皇帝位。           历史上所谓“烛光斧影”的疑案就指此事。有人认为“烛光斧影”也许不是疑案,只是晋王赵光义戕兄夺位的借口。宋太祖安排后事是宋朝的国家大事,不可能只召其弟单独入宫,并且赵光义又在喝酒时退避。用玉斧刺雪,这正是赵匡胤与赵光义进行过争斗的状态,晋王一狠心杀死宋太祖。要是不这样写,这段史料也许会被封杀。           不过,关于光义弑兄的原因,史书上另有一种说法。《烬余录》称,赵光义很喜爱已归降的后蜀主孟昶的妃子花蕊夫人费氏。孟昶死后,花蕊夫人被宋太祖赵匡胤纳为自己的妃子,而且特别宠爱。赵匡胤因病卧床,深更半夜时赵光义胆大妄为,以为宋太祖已熟睡,便趁机调戏花蕊夫人,可没想到太祖惊醒,要用玉斧砍他,等到皇后、太子赶到之时,赵匡胤已经只剩一口气了。赵光义趁机逃回自己的王府,第二天太祖赵匡胤就升天了。由此可知,赵光义趁夜黑无人,赵匡胤昏睡不醒的时候调戏他觊觎已久的花蕊夫人,谁知赵匡胤突然醒来发觉了,也许是他盛怒之下欲砍赵光义,可是因为病体虚弱,体力不足,未砍中赵光义。赵光义觉得自己只有死路一条,不管用何种方式都不能取得其兄的原谅与宽恕了,预料到自己将会死得很惨,于是一狠心便杀死了自己的同胞兄弟,然后慌忙逃回府中。宋太祖赵匡胤是病怒交加而死,还是他弟弟杀死的呢,谁也不知其详。不过十分清楚的是,赵匡胤之死与其弟赵光义当夜在皇宫内院的行为有一定的关系。             对于这个疑案,也有一些人为赵光义开脱罪责,司马光的《涑水纪闻》记道:“太祖初晏驾,时已四鼓,孝章宋后使内侍都知王继隆召秦王德芳;继隆以太祖传位晋王之志素定,乃不召德芳,径趋开封府召晋王。见医官贾德玄坐于府门……乃告以故,叩门与之俱入见王,且召之。王大惊,犹豫不敢行,曰:‘吾当与家人议之。’入久不出。继隆促之曰:‘事久,将为他人有。’遂与王雪下步行至宫门,呼而入……俱进至寝殿。宋后闻继隆至,曰:‘德芳来耶?’继隆曰:‘晋王至矣。’后见王愕然,遽呼官家曰:‘吾母子之命,皆托于官家。’王泣曰:‘共保富贵,无忧也。’”从这一记载来看,宋太祖赵匡胤过世时,他弟弟赵光义并不知晓,也没在宫中呆过,似乎可以洗去“烛影斧声”的嫌疑了。         但是,自从赵光义继帝位后,赵匡胤的长子德昭于公元979年被迫自杀,次子德芳又于公元981年无故而死来看,宋太宗赵光义还是摆脱不了“烛光斧影”、“戕兄夺位”的嫌疑。
  • ybasn -949338165秒前
    引用 3
      宋太祖赵匡胤(927年 - 976年),中国北宋王朝的建立者,庙号宋太祖,涿州(今河北涿州)人。出身出官家庭,赵弘殷次子。948年,投后汉枢密使郭威幕下,屡立战功。951年郭威称帝建立后周,赵匡胤任禁军军官、殿前都点检。周世宗柴荣死后,恭帝即位,建隆元年(960年),他以镇、定二州的名义,谎报契丹联合北汉大举南侵,领兵出征,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代周称帝,建立宋朝,定都开封。 赵匡胤称帝后,先后攻灭南平、后蜀、南汉、南唐和湖南等割据政权,统一全国,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混战局面。 赵匡胤统治时期,吸取唐朝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导致灭亡的教训,接受贤臣赵普的建议,通过“杯酒释兵权”削夺了武官的地位,从而“重文轻武”,加强中央集权。使宋没有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社会比较安定。但是也导致宋朝“积贫积弱”,外族纷纷侵扰。但也因为重文轻武,使宋代文学、哲学、美术、科技异常发达。 开宝九年(976年),赵匡胤在北征契丹的途中暴死,享年50岁。 他武艺高强,在武功方面成就很大,发明了三节棍、太祖长拳等令后人所传颂的武器和武术。后来李小龙将三节棍改良为双节棍,攻击力如常。
  • xuodn -949347112秒前
    引用 4
      宋太祖 赵匡胤(927~976) 宋朝开国君主,涿州人。后周时任殿前都点检,武艺高强,创太祖长拳,领宋州归德军节度使,掌握兵权。后发动陈桥兵变,即帝位,国号宋,结束五代扰攘的局面。天下既定,务农兴学,慎刑薄敛,与百姓休息,但过度重文轻武、偏重防内,造成宋朝长期的积弱不振。在位十六年,庙号太祖。 宋太祖      黄抱加身登帝位 南征北讨定天下 历朝历代的政变事件屡见不鲜。“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便是由后周禁军最高统帅赵匡胤发起的一次成功的政变。赵匡胤兵不血刃登上帝位,不仅统一了大半个中国,而且治国有方。宋王朝的经济和文化之所以能够达到我国历史上的又一个高峰,与赵匡胤的治国之道有密切的关系。 历史证明,赵匡胤是一位推动历史发展的杰出人物。 大凡粗知中国历史的人们都知道有个“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典故。这里说的就是赵匡胤利用军权,发动政变,建立宋王朝,强化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故事。 一.生平: 赵匡胤,公元927年3月21日,生于洛阳夹马营的一个军人家庭。 赵匡胤为宋朝第一代皇帝,在位期间纪元九六○~九七六年。赵匡胤出生在一个军人之家。  『宋史』太祖本纪中曾云:「宋太祖起介胄之中。」匡胤的父亲赵宏殷,曾是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代王朝的武王。少年时的匡胤,『宋史』评之为「既长,容貌雄伟,器度豁如,识者知其非常人。」  从这段评语来看,匡胤是和其他同年的孩子们,大不相同的。唯一共通的情形,就是不爱读书。  赵匡胤出生于公元927年3月21日,地点是洛阳夹马营的一个军人家庭。相传,伴随着婴儿的出生,“赤光绕室,异香经宿不散,体有金色,三月不变。” 赵匡胤出生时,威赫数百年的大唐帝国已经在世界上消失整整20年了。—个平衡被打破,接踵而来的就是长久不息的动乱。他受家庭的熏陶,自幼爱好骑射和练武,并摔打出—身的好武艺。 21岁时、颇有冒险精神的他告别父母妻子,开始浪迹天涯,寻找那份属于自己的事业,他漫游了华北、中原,西北的不少地方,都未能如愿,到公元949年,他终于遇到了机会。他在北上的途中,遇到了当时正担任后汉枢密使的郭威。郭威此时正在今河北大名县东北招兵买马,于是身强力壮精通武艺的赵匡胤就投到了郭威的旗下。 郭威即位(后周太祖)时,赵匡胤任禁卫军长,甚得开封府尹柴荣的赏识,因成了柴荣的部属。柴荣即位(后周世宗),赵匡胤很得世宗的信任,做了世宗身旁的要臣。并升任禁卫军的司令,世宗死,他的儿子宗训,年仅七岁便继位,第二年,赵匡胤发起陈桥兵变,迫宗训退位,建立了宋朝。  太祖的日常生活很朴素,衣服、饮食都很简单,虽然对自己的家人较约束,但绝非吝啬之人,他曾在一些工程上花下大笔费用,对於投降的各国国君也给予优厚的待遇。自己的私生活严谨简朴,对於该花费的地方,却是十分慷慨,这是历代皇帝中较少见的。  九七六年,赵匡胤崩,关於太祖的死因,有多种说法,有的说是因饮酒过度而暴死,有的说是因腹下肿疮发作而病亡,更普遍的一种看法则认为太祖之死与太宗有很大的关系。  按常理推论,似乎自然死亡的可能性较大。因为在杜太后降下钧旨以后,赵匡胤已命赵普拟了传位诏书,并「藏之金匮」,赵光义是笃定要继兄位登大宝的根本没本没必要搞谋杀。  究竟真象如何,由於史料阙如,至今还不很清楚,但有一点肯定,就是太宗在掩饰太祖死因上做了大量工作,太宗朝所修撰的《太祖实录》历经三次而无成,虽然已篡改和掩盖了大量的真象,太宗还是不满意。太宗对《太祖实录》异乎寻常的关注,足以说明太宗非正常继位的奥妙,而「烛影斧声」也就成了千古之谜。 二.内政: (一)杯酒释兵权: 赵匡胤虽然登上了皇宝座,但他却不敢高枕无忧。通过这次兵变,他深刻地认识到,武将们在废立皇帝、改朝换代方面有著非常大的能量,是啊,他自己既然可以以武将的身份和实力去推翻国君,其他将领不也可以用同样的方式来推翻他吗?想到这里,他不寒而栗。尤其使他感到威胁的,是一些声望较高又握有重兵的大将,为了防患於未然,赵匡胤决计拿他们开刀。 首先,太祖废除了殿前都点检一职,接著就导演了一出「杯酒释兵权」的喜剧。一日,禁军太将石守等奉召来到后花园,太祖设宴相待。酒过三巡,太祖故作愁眉不展状,开口说道:「我不是靠你们出力,到不了这个地步,但做皇帝太艰难了,实在不如做节度使快乐,我整个晚上都不敢安枕而卧啊!」石守信等忙问其故,太祖就说:「这不难知道,谁不想做皇呢?」石守信等一听,惊恐万状,纷纷表白道:「陛下何出此言,今天命已定,谁还敢有异心。」「不然!」太祖断然说道:「你们虽无异心,然而倘若你们部下希求富贵,一旦以黄袍加你之身,你虽然不想做皇帝,能办到吗?」众将一听,都吓得离席叩头,请求太祖指示一条「可生之途」。太祖才表明了自己的真正意思:「人生如白驹过隙,求富贵者,不过想多积金钱,多多娱乐,使子孙免遭贫乏而已。你们不如释去兵权,出守地方,方多买良田美宅,为子孙立永不可动的产业,同时多买些砍儿舞女,日夜饮酒相欢,以终天年。朕再同你们结为婚姻之家,君臣之间,两无猜疑,上下相安,这不很好吗?」众将明白了太祖的意思,一齐下拜说道:「陛下关心臣等,真可谓生死而肉骨啊!」第二天都称病职。太祖大喜,安排他们到地方做节度使。赵匡胤几杯美酒,轻而易举地解决了大将专军权的问题,被誉为「最高政治艺术的运用」,成为千古佳话。 (二)犟干弱枝: 从唐中叶以来,形成了地方藩镇权势过大的局面,他们常常割据一方,乃至进行武装叛乱,给朝廷造成严重的威胁。在宋王朝建立之后,赵匡胤依据宰相赵普提出的「削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的十二字方针,分别从政权、财权、军队这三个方面来削弱藩镇,以达到犟本弱枝、居重驭轻的目的。 在「削夺其权」方面,赵匡胤陆续派遣文官到地方州郡担任长官,以取代跋扈难制的军人;并在知州之外设立通判,两者共掌政权,互相牵制,分散和削弱了地方长官的权力。在「制其钱谷」方面,赵匡胤设置转运使来管理地方财政,并规定,各州的赋税收入除留开其正常的经费开支外,其馀的一律送交京师,不得擅留。这样,既增加了中央的财政收入,又使地方无法拥有对抗中央的物质基础。在「收其精兵」方面,赵匡胤将厢军、乡兵等地军中的精锐将士,统统抽调到中央禁军,使禁军人数扩充到几十万,而地方部队只剩下一些老弱兵员,只能充当杂役,缺乏作战能力,根本无法和中央禁军抗衡,这就摧 毁了地方反抗中央的军事基础。  太祖通过对藩镇权力的剥夺,对武臣的压抑,改变了五代时期方镇雄?、朝廷寡弱、武人跋扈、文臣无权的状况,提高了中央的威权。在中央内部,太祖又著手分割宰臣的权力,军权归於枢密院,财权归於三司使,枢密院与相府合称「二府」,三司使号称「计相」,这三者地位都差不多,都直属於皇帝。此外,太祖还在宰相之下增设副相参知政事,来分散和牵掣宰相权力。通过对相权的分割,防止了大臣专权的局面,太祖就曾直言不讳地当面对宰相赵普说:「国家大事可不是你们书生说了算的。」说明宋代君主独裁体制得到了空前的巩固和加?。但这些措施也使得官员增多,开支增大,权力互相钳制、地方实力削弱,埋下日后积积弱的种子。 三.外交 (一)雪夜定策: 宋朝建国,所统治的地方只有黄河、淮河流域一带,宋朝北面有北汉和契丹,西面有后蜀,南面有荆南、南唐、南汉、吴越等国家,每一个国家都有独立的势力,而且他们也都在窥视宋朝的态度。在此虎视眈眈的情况下,使宋朝不能高枕无忧,必须把这些小国或外族,消灭或制服,才能完成天下的统一,奠立宋朝国基。 在一个大纷飞的夜晚,赵匡胤与宰相赵普进行了一场意义重大的对话。 赵普问道:「夜深天冷的,陛下为什么还出来?」 赵匡胤回:「我睡不著呵!一榻之外,都是别人家的天下,所以特地来见见你。」 赵普:「陛下是否觉得自己的天下过於狭小?南征北伐,一统天下,现在是极好的时机,不知陛下在进军方向问题上是怎样考虑的。」 故意说:「我想先攻打北汉国都太原。」 赵普默良久之后,说:「这我就不明白了。」 赵匡胤问:「为什么?」 赵普分析道:北汉有契丹为后援,攻之有害无利,即使灭亡了北汉,又要独自承担契丹的犟大压力,倒不如先保存北汉,以为阻隔契丹的屏蔽,集中力量翦灭南方各国,然后再专力北方。 和赵普的话,使赵匡胤最后确定了「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战略方针,这件事,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雪夜定策」。 (二)亲征北汉: 开宝二年九月,宋太祖派李继勋率兵攻北汉,因契丹军来援,无功而返。十月太祖亲征北汉。宋军筑长连城围攻太原,北汉大将杨继业出城犯宋东西砦,败还,辽军分两路援救北汉,一路自石岭关入,为宋军败於阳曲。后来,太原城水灾,城中惊恐,大臣郭无欲谋降宋,被杀,契丹再派兵驰援北汉,太原得以保住。宋军则因屯兵太原城下,久攻不克,损兵折将,又因暑雨,士卒多病,遂班师。北汉尽得未所弃军储,共计粟三万石,茶、绢各数万,总计太祖共在开宝元年、二年,及九年三次攻打北汉,均因辽军来援,顿兵太原城,久攻不克而还。  开放分类: 北宋、涿州、陈桥兵变、帝王、古代帝王 参考资料: 1.http://content.edu.tw/senior/history/tc_dm/history/person/king/king008.htm
  • dltl -949343889秒前
    引用 5
      宋太祖     黄抱加身登帝位 南征北讨定天下 历朝历代的政变事件屡见不鲜。“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便是由后周禁军最高统帅赵匡胤发起的一次成功的政变。赵匡胤兵不血刃登上帝位,不仅统一了大半个中国,而且治国有方。宋王朝的经济和文化之所以能够达到我国历史上的又一个高峰,与赵匡胤的治国之道有密切的关系。 历史证明,赵匡胤是一位推动历史发展的杰出人物。 大凡粗知中国历史的人们都知道有个“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典故。这里说的就是赵匡胤利用军权,发动政变,建立宋王朝,强化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故事。 一.生平: 赵匡胤,公元927年3月21日,生于洛阳夹马营的一个军人家庭。 赵匡胤为宋朝第一代皇帝,在位期间纪元九六○~九七六年。赵匡胤出生在一个军人之家。  『宋史』太祖本纪中曾云:「宋太祖起介胄之中。」匡胤的父亲赵宏殷,曾是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代王朝的武王。少年时的匡胤,『宋史』评之为「既长,容貌雄伟,器度豁如,识者知其非常人。」  从这段评语来看,匡胤是和其他同年的孩子们,大不相同的。唯一共通的情形,就是不爱读书。  赵匡胤出生于公元927年3月21日,地点是洛阳夹马营的一个军人家庭。相传,伴随着婴儿的出生,“赤光绕室,异香经宿不散,体有金色,三月不变。” 赵匡胤出生时,威赫数百年的大唐帝国已经在世界上消失整整20年了。—个平衡被打破,接踵而来的就是长久不息的动乱。他受家庭的熏陶,自幼爱好骑射和练武,并摔打出—身的好武艺。 21岁时、颇有冒险精神的他告别父母妻子,开始浪迹天涯,寻找那份属于自己的事业,他漫游了华北、中原,西北的不少地方,都未能如愿,到公元949年,他终于遇到了机会。他在北上的途中,遇到了当时正担任后汉枢密使的郭威。郭威此时正在今河北大名县东北招兵买马,于是身强力壮精通武艺的赵匡胤就投到了郭威的旗下。 郭威即位(后周太祖)时,赵匡胤任禁卫军长,甚得开封府尹柴荣的赏识,因成了柴荣的部属。柴荣即位(后周世宗),赵匡胤很得世宗的信任,做了世宗身旁的要臣。并升任禁卫军的司令,世宗死,他的儿子宗训,年仅七岁便继位,第二年,赵匡胤发起陈桥兵变,迫宗训退位,建立了宋朝。  太祖的日常生活很朴素,衣服、饮食都很简单,虽然对自己的家人较约束,但绝非吝啬之人,他曾在一些工程上花下大笔费用,对於投降的各国国君也给予优厚的待遇。自己的私生活严谨简朴,对於该花费的地方,却是十分慷慨,这是历代皇帝中较少见的。  九七六年,赵匡胤崩,关於太祖的死因,有多种说法,有的说是因饮酒过度而暴死,有的说是因腹下肿疮发作而病亡,更普遍的一种看法则认为太祖之死与太宗有很大的关系。  按常理推论,似乎自然死亡的可能性较大。因为在杜太后降下钧旨以后,赵匡胤已命赵普拟了传位诏书,并「藏之金匮」,赵光义是笃定要继兄位登大宝的根本没本没必要搞谋杀。  究竟真象如何,由於史料阙如,至今还不很清楚,但有一点肯定,就是太宗在掩饰太祖死因上做了大量工作,太宗朝所修撰的《太祖实录》历经三次而无成,虽然已篡改和掩盖了大量的真象,太宗还是不满意。太宗对《太祖实录》异乎寻常的关注,足以说明太宗非正常继位的奥妙,而「烛影斧声」也就成了千古之谜。 二.内政: (一)杯酒释兵权: 赵匡胤虽然登上了皇宝座,但他却不敢高枕无忧。通过这次兵变,他深刻地认识到,武将们在废立皇帝、改朝换代方面有著非常大的能量,是啊,他自己既然可以以武将的身份和实力去推翻国君,其他将领不也可以用同样的方式来推翻他吗?想到这里,他不寒而栗。尤其使他感到威胁的,是一些声望较高又握有重兵的大将,为了防患於未然,赵匡胤决计拿他们开刀。 首先,太祖废除了殿前都点检一职,接著就导演了一出「杯酒释兵权」的喜剧。一日,禁军太将石守等奉召来到后花园,太祖设宴相待。酒过三巡,太祖故作愁眉不展状,开口说道:「我不是靠你们出力,到不了这个地步,但做皇帝太艰难了,实在不如做节度使快乐,我整个晚上都不敢安枕而卧啊!」石守信等忙问其故,太祖就说:「这不难知道,谁不想做皇呢?」石守信等一听,惊恐万状,纷纷表白道:「陛下何出此言,今天命已定,谁还敢有异心。」「不然!」太祖断然说道:「你们虽无异心,然而倘若你们部下希求富贵,一旦以黄袍加你之身,你虽然不想做皇帝,能办到吗?」众将一听,都吓得离席叩头,请求太祖指示一条「可生之途」。太祖才表明了自己的真正意思:「人生如白驹过隙,求富贵者,不过想多积金钱,多多娱乐,使子孙免遭贫乏而已。你们不如释去兵权,出守地方,方多买良田美宅,为子孙立永不可动的产业,同时多买些砍儿舞女,日夜饮酒相欢,以终天年。朕再同你们结为婚姻之家,君臣之间,两无猜疑,上下相安,这不很好吗?」众将明白了太祖的意思,一齐下拜说道:「陛下关心臣等,真可谓生死而肉骨啊!」第二天都称病职。太祖大喜,安排他们到地方做节度使。赵匡胤几杯美酒,轻而易举地解决了大将专军权的问题,被誉为「最高政治艺术的运用」,成为千古佳话。 (二)犟干弱枝: 从唐中叶以来,形成了地方藩镇权势过大的局面,他们常常割据一方,乃至进行武装叛乱,给朝廷造成严重的威胁。在宋王朝建立之后,赵匡胤依据宰相赵普提出的「削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的十二字方针,分别从政权、财权、军队这三个方面来削弱藩镇,以达到犟本弱枝、居重驭轻的目的。 在「削夺其权」方面,赵匡胤陆续派遣文官到地方州郡担任长官,以取代跋扈难制的军人;并在知州之外设立通判,两者共掌政权,互相牵制,分散和削弱了地方长官的权力。在「制其钱谷」方面,赵匡胤设置转运使来管理地方财政,并规定,各州的赋税收入除留开其正常的经费开支外,其馀的一律送交京师,不得擅留。这样,既增加了中央的财政收入,又使地方无法拥有对抗中央的物质基础。在「收其精兵」方面,赵匡胤将厢军、乡兵等地军中的精锐将士,统统抽调到中央禁军,使禁军人数扩充到几十万,而地方部队只剩下一些老弱兵员,只能充当杂役,缺乏作战能力,根本无法和中央禁军抗衡,这就摧 毁了地方反抗中央的军事基础。  太祖通过对藩镇权力的剥夺,对武臣的压抑,改变了五代时期方镇雄?、朝廷寡弱、武人跋扈、文臣无权的状况,提高了中央的威权。在中央内部,太祖又著手分割宰臣的权力,军权归於枢密院,财权归於三司使,枢密院与相府合称「二府」,三司使号称「计相」,这三者地位都差不多,都直属於皇帝。此外,太祖还在宰相之下增设副相参知政事,来分散和牵掣宰相权力。通过对相权的分割,防止了大臣专权的局面,太祖就曾直言不讳地当面对宰相赵普说:「国家大事可不是你们书生说了算的。」说明宋代君主独裁体制得到了空前的巩固和加?。但这些措施也使得官员增多,开支增大,权力互相钳制、地方实力削弱,埋下日后积积弱的种子。 三.外交 (一)雪夜定策: 宋朝建国,所统治的地方只有黄河、淮河流域一带,宋朝北面有北汉和契丹,西面有后蜀,南面有荆南、南唐、南汉、吴越等国家,每一个国家都有独立的势力,而且他们也都在窥视宋朝的态度。在此虎视眈眈的情况下,使宋朝不能高枕无忧,必须把这些小国或外族,消灭或制服,才能完成天下的统一,奠立宋朝国基。 在一个大纷飞的夜晚,赵匡胤与宰相赵普进行了一场意义重大的对话。 赵普问道:「夜深天冷的,陛下为什么还出来?」 赵匡胤回:「我睡不著呵!一榻之外,都是别人家的天下,所以特地来见见你。」 赵普:「陛下是否觉得自己的天下过於狭小?南征北伐,一统天下,现在是极好的时机,不知陛下在进军方向问题上是怎样考虑的。」 故意说:「我想先攻打北汉国都太原。」 赵普默良久之后,说:「这我就不明白了。」 赵匡胤问:「为什么?」 赵普分析道:北汉有契丹为后援,攻之有害无利,即使灭亡了北汉,又要独自承担契丹的犟大压力,倒不如先保存北汉,以为阻隔契丹的屏蔽,集中力量翦灭南方各国,然后再专力北方。 和赵普的话,使赵匡胤最后确定了「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战略方针,这件事,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雪夜定策」。 (二)亲征北汉: 开宝二年九月,宋太祖派李继勋率兵攻北汉,因契丹军来援,无功而返。十月太祖亲征北汉。宋军筑长连城围攻太原,北汉大将杨继业出城犯宋东西砦,败还,辽军分两路援救北汉,一路自石岭关入,为宋军败於阳曲。后来,太原城水灾,城中惊恐,大臣郭无欲谋降宋,被杀,契丹再派兵驰援北汉,太原得以保住。宋军则因屯兵太原城下,久攻不克,损兵折将,又因暑雨,士卒多病,遂班师。北汉尽得未所弃军储,共计粟三万石,茶、绢各数万,总计太祖共在开宝元年、二年,及九年三次攻打北汉,均因辽军来援,顿兵太原城,久攻不克而还。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返回
发新帖